[1]叶海跃,江婷,周忠胜,等.长江南京段海绵城市建设植物途径策略构建[J].北方园艺,2020,44(11):162-167.[doi:10.11937/bfyy.20192940]
 YE Haiyue,JIANG Ting,ZHOU Zhongsheng,et al.Strategy Construction on Plant Pathway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Nanjing Section of Yangtze River[J].Northern Horticulture,2020,44(11):162-167.[doi:10.11937/bfyy.20192940]
点击复制

长江南京段海绵城市建设植物途径策略构建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1):11-18.[2]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S].北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30):41-43.[4]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6):26-36.[5]成玉宁,谢明坤.相反相成:基于数字技术的城市道路海绵系统实践:以南京天保街生态路为例[J].中国园林,2017(10):5-13.[6]李方正,胡楠,李雄,等.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绿地规划响应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6(7):39-45.[7]张青萍,李晓策,陈逸帆,等.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雨洪景观安全格局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6(7):6-12.[8]李涵,裘鸿菲.基于雨水渗透利用的公园绿地地形微改造设计[J].南方建筑,2015(6):115-119.[9]刘滨谊,许珊.利用雨水收集系统解决景观用水问题[J].中国园林,2007(2):54-56.[10]陈晓菲.基于生物多样性的海绵城市景观途径探讨[J].生态经济,2015,31(10):194-198.[11]王佳,王思思,车伍.低影响开发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植物选择与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2012(21):45-47.[12]杜晓丽,韩强,于振亚,等.海绵城市建设中生物滞留设施应用的若干问题分析[J].给水排水,2017,43(1):54-58.[13]陈舒.适用于上海地区的雨水花园结构筛选与应用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14]赵亮,张沛,冯步广,等.南宁石门森林公园海绵化改造与海绵城市连片建设模式思考[J].中国给水排水,2017,32(2):20-26.[15]苏义敬,王思思,车伍,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J].南方建筑,2014(3):39-43.[16]刘海龙,张丹明,李金晨,等.景观水文与历史场所的融合:清华大学胜因院景观环境改造设计[J].中国园林,2014(1):7-12.[17]车伍,武彦杰,杨正,等.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合理构建[J].中国给水排水,2015,31(8):13-23.[18]戴菲,王可,殷利华.海绵城市雨洪基础设施规划途径初[J].现代城市研究,2016(7):19-22.[19]王文亮,李俊奇,车伍,等.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径流总量控制指标[J].中国给水排水,2015,31(8):18-23.[20]于冰沁,车生泉,严巍,等.上海海绵城市绿地建设指标及低影响开发技术示范[J].风景园林,2016(3):21-26.[21]李家科,李亚,沈冰,等.基于SWMM模型的城市雨水花园调控措施的效果模拟[J].水利发电学报,2014,33(4):61-67.[22]于冰沁,郭健康,张园,等.微尺度绿色基础设施设计:基于植物冠层雨水滞留能力的上海环境功能型绿地建设途径[C].北京:城市雨洪管理与景观水文国际研讨会,2015.[23]郭胜男,林萍,吴荣,等.昆明市园林植物树冠滞留降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23):47-51.[24]张炜,车伍,李俊奇.等.植被浅沟在城市雨水利用系统中的应用[J].给水排水,2006,32(8):33-37.[25]刘保莉.雨洪管理的低影响开发策略研究及在厦门岛实施的可行性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9.[26]张彦婷.上海市拓展型屋顶绿化基质层对雨水的滞蓄及净化作用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5.[27]李建兴,何丙辉,谌芸.不同护坡草本植物的根系特征及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3,35(5):1535-1544.[28]沈子欣,阚丽艳,车生泉.生态植草沟结构参数变化对降雨径流调蓄净化效应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5,33(6):46-52.[29]陈舒.适用于上海地区的雨水花园结构筛选与应用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30]牛童.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的雨水花园规划设计探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6.[31]黄伯平,杨尚平,李晓慧.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河道生态修复案例[J].给水排水,2016(42):75-78.[32]景天奕.海绵城市目标下的居住区低彰响开发系统模型设计:以南京江心洲洲岛家园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16.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刘祥宏,刘伟,张楚涵,等.基于土壤大孔隙流提升城市园林绿地土壤入渗能力的思考[J].北方园艺,2017,41(09):159.[doi:10.11937/bfyy.201709034]
 LIU Xianghong,LIU Wei,ZHANG Chuhan,et al.Improvement Soil Infiltration Capacity of Urban Green Space by Soil Macro-pore Flow[J].Northern Horticulture,2017,41(11):159.[doi:10.11937/bfyy.201709034]
[2]王佳,王春连,吴珊珊.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雨水湿地设计及应用[J].北方园艺,2017,41(19):104.[doi:10.11937/bfyy.20170483]
 WANG Jia,WANG Chunlian,WU Shanshan.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Stormwater Wetland Based on the Sponge City Concept[J].Northern Horticulture,2017,41(11):104.[doi:10.11937/bfyy.20170483]

备注/Memo

第一作者简介:叶海跃(1983-),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景观规划与评价及园林植物应用。E-mail:yehaiyao@126.com.基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资助项目(2018-K7-003);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7KJB220001);江苏省2018年度“青蓝工程”培养对象资助项目;江苏开放大学“十三五”规划资助项目(17SSW-Z-Z-022)。收稿日期:2019-11-18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