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唐)陈藏器著.本草拾遗[M].尚志钧辑校.皖南:皖南医学院科研科,1983.[3]何顺志,徐文芬.贵州中草药资源研究[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9.[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15版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5]高颖,王新峦,王乃利,等.骨碎补中的化学成分[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8(4):284-287.[6]梁永红,叶敏,韩健,等.骨碎补的木脂素和黄酮类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1(1):25-30.[7]彭双,韩立峰,王涛,等.骨碎补中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122-125.[8]张军,李浩鹏,杨平林,等.骨碎补总黄酮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周期及凋亡的影响[J].中药材,2009(7):1090-1093.[9]刘剑刚,谢雁鸣,邓文龙,等.骨碎补总黄酮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天然药物,2004(4):42-44.[10]张银丽.蕨类植物的繁殖与配子体发育研究[D].杭州:浙江林学院,2008.[11]吴艳芳,尤敏,王新胜,等.槲蕨配子体发育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5):461-463.[12]刘保东,石雷,连永权.槲蕨人工繁殖的研究[M].北京: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2003.[13]李翠,黄雪彦,吕惠珍,等.骨碎补繁殖技术研究进展[J].热带生物学报,2012,3(4):384-386.[14]李婧.槲蕨生殖发育及其与蔗糖浓度关系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15]许珊.槲蕨组培育苗技术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