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s: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七十三卷,第一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61-163.[2]李锋,蒋水元,李典鹏.罗汉果栽培与化学研究[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叶叔华,黄城.人文地球动力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王乃彦.开展航天育种的科学研究工作,为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做贡献[J].核农学报,2002,16(5):257-260.
[5]李典鹏,陈月圆,潘争红,等.不同生长日龄罗汉果甙类成分变化研究[J].广西植物,2004,24(6):546-549.
[6]李源祥,蒋兴村.空间条件对水稻恢复系诱变作用的研究[J].杂交水稻,1995(5):6-9.
[7]朱昌兰,胡岳峰.作物空间诱变育种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9,21(3):435-437.
[8]谢华安,王乌齐,陈炳焕,等.超级杂交稻恢复系“航1号”的选育与应用[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1):1688-1692.
[9]郭光荣,程乐根,郭峰,等.太空诱变选育水稻核不育系的研究[J].核农学报,2004,18(4):269-271.
[10]刘录祥.航天技术孕育的新品种[J].中国农村科技,2004(3):25.
[11]赵玉锦,白志良.空间诱变高粱突变体的研究[J].植物学通报,2001,18(1):81-89.
[12]白志良,王呈祥,王良群,等.高粱空间诱变矮秆突变体变异研究[J].作物杂志,2008,41(2):49-51.
[13]曹墨菊,荣廷昭.卫星搭载获得玉米基因雄性不育的初步鉴定[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18(2):100-103.
[14]周有耀,张仪,何钟佩,等.空间条件对棉花种子及其后代影响的研究[J].中国棉花,1997,24(1):7-10.
[15]胡化广,刘建秀,郭海林.我国植物空间诱变育种及其在草类植物育种中的应用[J].草业学报,2006,15(1):15-21.
[16]李桂花,张衍荣,曹健.蔬菜空间诱变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J].广东农业科学,2006(1):27-29.
[17]王雁,李潞滨,韩蕾.空间诱变技术及其在我国花卉育种上的应用[J].林业科学研究,2002,15(2):229-234.
[18]郭亚华,邓立波,谢立波.空间辐射诱变育成番茄新品种宇番1号[J].中国蔬菜,2001(6):28-29.
[19]刘光壳,谢克强,李本信,等.卫星搭载对白莲后代的遗传变异[J].空间科学学报,1996,16(增刊):159.
[20]杨利平,张枝芳,薛志军.空间条件对毛百合的影响[J].河北林果研究,1999,14(3):230-233.
[21]罗崇善,刘侠,欧阳庆.我国空间诱变研究的进展[J].杂交水稻,1997,12(40):43-44.
[22]张碧玉,周良才,覃良.罗汉果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J].广西植物,1981,1(2):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