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天杰,赵烨,张科利,等.土壤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丹,何腾兵,刘丛强,等.喀斯特山区土壤酶活性研究回顾与展望[J].贵州农业科学,2008,36(2):87-90. [3]李骁.珍稀植物四合木分布区特有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7. [4]张培.流溪河水库库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化学与微生物学特性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5]辛承友,朱鲁生,王军,等.阿特拉津对不同肥力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23(3):479-483. [6]吴秀臣,孙辉,杨万勤,等.川西亚高山红桦幼苗土壤蔗糖酶活性对温度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6):1225-1230. [7]何伟静,江洪,原焕英.土壤呼吸的酶促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4983-14985. [8]农药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农机化研究,2009(11):223-226. [9]叶发茂.土壤酚类物质对森林生态系统转换的响应及其机制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9. [10]查菲娜,马冬云,郭天财,等.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J].水土保持学报,2007,21(2):104-107. [11]王富国.果园酸化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改良措施的响应[D].青岛:青岛农业大学,2010. [12]张弢.大棚蔬菜连作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J].北方园艺,2011(16):183-184. [13]周念清,王燕,钱家忠,等.湿地氮循环及其对环境变化影响研究进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6):865-869. [14]史惠兰,王启基,景增春,等.高寒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0):230-234. [15]杨小红,董云社,齐玉春,等.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氮转化过程研究进展[J].中国草地,2004,26(2):54-62. [16]王立民.培肥方式对黑土氮素转化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8. [17]唐巧玲,阳剑,黄光福,等.栽培模式对水稻土脲酶活性及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3,27(2):113-116. [18]李东坡,武志杰,陈利军,等.长期培肥黑土脲酶活性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2):2208-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