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吉宬,李德美.酿酒葡萄品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2]刘会宁,吴广宇.6个葡萄品种对白粉病和霜霉病的抗性[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4):9-10. [3]龚倩,王华.陕西关中地区鲜食葡萄引种观察[J].北方园艺,2012(15):21-25. [4]刘崇怀,沈育杰,陈俊,等.葡萄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5]李华.DESAYMARD分级法在鉴定葡萄对葡萄霜霉病抗性中的利用[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1,9(2):303-307. [6]王华.葡萄酒分析检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7]晁无疾,路家云.脱落酸对葡萄上色和果实品质的影响[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8(5):29-34. [8]苏淑钗.葡萄着色问题研究进展[J].葡萄栽培与酿酒,1994(2):1-4. [9]陶永胜,房玉林,李华.破眠剂对攀西地区酿酒葡萄萌芽率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2):189-192. [10]刘来馨,王福成,姜更生,等.栽培密度和产量水平对酿酒葡萄含糖量的影响[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9(3):13-15. [11]郭太君,张文革,潘肃.施肥对“威代尔”葡萄产量和浆果糖酸含量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2,34(5):527-530. [12]房玉林,孙伟,万力,等.调节灌溉对酿酒葡萄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5):2730-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