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付润华,齐桂年.黑茶渥堆作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福建茶叶,2007(4):6-8.
[2]刘石泉,雷存喜,赵运林.黑茶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方法思考[J].茶叶科学技术,2010(1):9-11.
[3]金冬双,龚淑英.黑茶的微生物作用研究进展[J].茶叶,2007(4):203,207.
[4]蒋洪.黑茶加工工艺[J].农村新技术,2008(8):72:73.
[5]黄意欢.茶学实验技术[M].1997:1-33.
[6]陈椽.制茶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6-7.
[7]张大春,王登良,郭勤.黑茶渥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茶叶,2002(5):6-8.
[8]李咏梅.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方法研究[J].广州化学,2003,28(1):59-62.
[9]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9):52,53
[10]杨贤强.茶多酚化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1]李连喜.不同制法普洱茶茶褐素及其在贮存中变化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5.
[12]折改梅,张香兰,陈可可,等.茶氨酸和没食子酸在普洱茶中的含量变化[J].云南植物研究,2005,27(5):572:576.
[13]罗龙新,吴小崇,邓余良,等.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生化成分的变化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J].茶叶科学,1998,18(1):58-60.
[14]王增盛,张莹,童小麟,等.黑茶初制中茶多酚和碳水化合物的变化[J].茶叶科学,1991(S1):26-31.
[15]萧力争.黑茶加工过程中色泽的形成机理[J].中国茶叶,1994(1):2-3.
[16]黄继轸.论茶叶品质的构成及品质评定[J].茶业通报,2000(2):19-21.
[17]茶叶的品质鉴定[J].适用技术市场,2001(8):64.
[18]龚淑英.日本感官审评茶叶的方法及特点[J].中国茶叶加工,2001(4):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