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志民,王雁,王莲英.牡丹、芍药繁殖与育种研究现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4):75-79.
[2]陈向明.牡丹花期体内矿质元素含量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8(2):60-62.
[3]洪德元,潘开玉.芍药属牡丹组的分类历史和分类处理[J].植物分类学报,1999,37(4):351-368.
[4]成仿云,陈德忠.紫斑牡丹新品种选育及牡丹品种分类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0(2):27-32.
[5]陈向明,郑国生,张圣旺.牡丹栽培品种的RAPD分析[J].园艺学报,2001,28(4):370-372.
[6]陈向明,郑国生,孟丽.不同花色牡丹品种亲缘关系的RAPD-PCR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5):546-551.
[7]袁涛,王莲英.几个牡丹野生种的花粉形态及其演化、分类的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21(1):17-21.
[8]林启冰,周志钦,赵宣,等.基于Adh基因家族序列的牡丹组(Sect.Moutan DC.)种间关系[J].园艺学报,2004,31(5):627-632.
[9]王莲英.中国牡丹品种图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10]于晓南,张启翔.观赏植物的花色素苷与花色[J].林业科学,2002,38(3):147-153.
[11]孟祥春,张玉进,王小菁.矮牵牛花瓣发育过程中花色素苷、还原糖及蛋白质含量的变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6-99.
[12]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3]郭香凤,史国安,孔祥生,等,喷施蔗糖对遮荫条件下牡丹生长和花朵观赏品质的影响[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2003,23(1):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