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冬林,谢文帅.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政治经济学解析:基于梨树模式[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1,12(1):47-62.[2]张佳宝,孙波,朱教君,等.黑土地保护利用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的协调及生态屏障建设战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0):1155-1164.[3]徐英德,裴久渤,李双异,等.东北黑土地不同类型区主要特征及保护利用对策[J].土壤通报,2023,54(2):495-504.[4]韩晓增,邹文秀.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研究足迹与科技研发展望[J].土壤学报,2021,58(6):1341-1358.[5]孟凡杰,于晓芳,高聚林,等.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发展的制约瓶颈和突破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0,41(2):135-142.[6]李然嫣,陈印军.东北典型黑土区农户耕地保护利用行为研究:基于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7(11):80-91.[7]李小丽,邢玉升.黑土地保护利用补偿机制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学习与探索,2018(2):129-133.[8]崔宁波,生世玉.黑土地保护的激励补偿机制构建[J].长白学刊,2021(5):102-107.[9]崔宁波,王胜男.粮食安全背景下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压力动态变化及趋势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22,38(21):220-230.[10]韩晓增,邹文秀,杨帆.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取得的主要成绩、面临挑战与对策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0):1194-1202.[11]徐珂怡,易小燕,张泽蔚.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北安模式”及推广建议[J].北方园艺,2024(19):142-147.[12]杜旭,王丹,郭翔宇,等.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0(2):37-44.[13]张金瑞,任思洋,戴吉照,等.地膜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污染控制[J].中国农业科学,2022,55(20):3983-3996.[14]何孟霓,孙继光,徐英德,等.长白山-辽东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异及影响因素[J/OL].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4-06-26)[2024-08-01].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2.1347.S.20240625.1715.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