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俊愉,王彩云,赵惠恩,等.菊花起源:汉英双语[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钟声远.切花菊品种资源调查与整理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9.[3]喻锌,陈东亮,张利英,等.切花菊新品种‘京科粉’[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8(6):191.[4]王悦,周琦,刘敏荣,等.单头切花菊腋芽抑制剂的筛选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23,45(6):89-95.[5]杨文雅.切花多头菊茎尖离体培养与快繁技术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4.[6]丁晓霞.菊花组培再生体系研究进展[J].辽宁林业科技,2018(4):64-65,68.[7]杨鹏辉.菊花品种“日本红” 的脱毒处理及健康检测方法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1.[8]赖士淦,巫智斌,陈剑勇,等.福建青冈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外植体褐变机理与调控技术[J].林业科技通讯,2023(8):75-78.[9]雷秀娟.人参花药、杂种胚培养及基于皂苷含量的特性评价[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10]李艳霞,刘忠玲,刘建明,等.树莓品种“波拉纳” 组培繁殖体系建立[J].森林工程,2018,34(2):26-29.[11]覃换玲,高营营,黄丽辉,等.小果甜柿组织培养快繁技术[J].果树学报,2023,40(9):1992-2000.[12]蒋时姣.西南地区柳杉优良无性系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5.[13]张燕,王志勇.菊花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5(4):80-85.[14]刘琼,胡文斌,陈强.半夏脱毒与快繁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23,42(3):82-86,106.[15]马小燕.苹果病毒RPA-LFD法检测与外源水杨酸脱除技术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2.[16]梅忠.亚菊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北方园艺,2009(11):187-188.[17]姚连芳,董美华,毛玉收.太行菊组织培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6):29-31.[18]汤春梅.菊花“满天星” 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林业科技通讯,2020(3):77-78.[19]滕如萍,张佳祺,刘晓芬,等.菊花‘神马’组培再生体系的优化[J].分子植物育种,2025,23(5):1550-1557.[20]王健蓉,吴嘉纯,王春丹,等.菊花组培快繁体系的初步建立[J].农业与技术,2023,43(10):63-65.[21]马清清,焦紫薇,沈鸿明,等.‘午夜’紫薇离体茎段快繁体系的建立[J].北方园艺,2024(12):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