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宇翀.川东北地区常见观赏草的观赏性评价[J].南方农业,2022(19):242-246.[2]李悦煊.北方地区主要禾本科观赏草种类、特性及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2021(4):9-14.[3]徐国良.山东省主要城市观赏草资源评价及其在园林应用中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4]王宝宁,田中.乡土观叶植物观赏价值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初探[J].绿色科技,2020(23):8-10.[5]岳锋,樊智丰,杨斌.昆明地区主要观赏草资源及其观赏价值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007-4009,4025.[6]胡瑶.芒属植物观赏性状评价及园林应用分析[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4.[7]武菊英,滕文军,王庆海,等.多年生观赏草在北京地区的生长状况与观赏价值评价[J].园艺学报,2006,33(5):1145-1148.[8]李春生.灰色系统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9]李秀玲,刘君,宋海鹏,等.13种观赏草在南京地区夏秋两季观赏价值的灰色关联分析[J].草业科学,2010,27(2):39-44.[10]曹德友,王玉霞,李春君,等.黑木耳单核杂交菌株鉴定与农艺性状评价[J].北方园艺,2022(20):119-124.[11]布凤琴,燕坤蛟,王洋,等.观赏草观赏特性的灰色关联分析评价[J].山东林业科技,2012,42(6):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