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玉坤,张放,祝庭耀.我国草莓生产的发展与展望[J].北方园艺,2003(6):6-7.[2]吴永杰,李玉生,赵艳华,等.我省草莓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河北果树,2009(5):3-4.[3]张欣馨,王菲,李浪,等.中国草莓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国林副特产,2016(2):92-96.[4]苏荣存,张红.EM生物菌剂对日光温室草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果树,2008(4):24-27.[5]李建龙,王永和,成太祥,等.蚯蚓粪改良剂对草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4(6):163-165.[6]刘继培,刘唯,周婕,等.施用腐植酸和生物肥对草莓品质、产量及土壤农化性状的影响[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1):54-59.[7]杨爽,李海鹏,杨培镒,等.微生物菌肥对草莓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5(3):147-148.[8]王学翠,童晓茹,童晓茹,等.植物与根际微生物关系的研究进展[J].山东科学,2007(6):40-44,50.[9]颜倍友,董彦华,苏建党.酵素菌肥的研究及其应用效果[J].杂粮作物,2001(2):39-41.[10]秦燕,唐彪,赵永康,等.大豆轮作对后茬草莓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南方果树,2022,51(3):126-129.[11]陈思思,张青,顾建强,等.保康灵1号对草莓植物学性状及抗病性的影响[J].南方农业,2019,13(25):36-38.[12]宗静,商磊,刘建伟.智能玻璃温室白色草莓品种比较试验[J].农业工程技术,2021,41(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