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刚,张晓林.基于农民合作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6):710-714.[2]刘帅,沈兴兴,朱守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制度演进下的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研究[J].农村经济,2020(11):37-44.[3]李凯,周洁红,陈潇.集体行动困境下的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4):70-77,133.[4]顾莉丽,郭庆海.农民合作社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功能及运作机制:基于吉林省农民合作社的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5,29(8):100-105.[5]陈新建,谭砚文.基于食品安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及其影响因素:以广东省水果生产合作社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3(1):120-128.[6]刘刚,张晓林.农民合作社的规模、治理机制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基于集体行动理论的视角[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5):926-931.[7]苏昕,于仁竹,张晓雨.我国农产品诚信交易机制设计研究: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视角[J].宏观经济研究,2014(4):10-17,26.[8]钟真,穆娜娜,齐介礼.内部信任对农民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效果的影响:基于三家奶农合作社的案例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6(1):40-52.[9]费威.奖励报酬合同下的农户质量安全努力水平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00-106.[10]王俏,任大鹏.风险分析视角下合作社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基于落花屯茶叶合作社的案例研究[J].农村经济,2020(2):123-130.[11]唐润,李倩倩,彭洋洋.考虑质量损失的生鲜农产品双渠道市场出清策略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8(10):2542-2555.[12]刘晓君,黄小武,凡小燕,等.第三方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追溯认证外包服务模式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19):192-195.[13]张学会,王礼力.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水平测度:模型与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6):37-44.[14]范太胜,潘津.农业产业链组织演化视角下农产品源头质量安全约束机制设计[J].农村经济,2018(4):65-69.[15]顾莉丽,郭庆海.农民合作社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功能及运作机制:基于吉林省农民合作社的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5,29(8):100-105.[16]刘帅,沈兴兴,朱守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制度演进下的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研究[J].农村经济,2020(11):37-44.[17]蔡荣.合作社农产品质量供给:影响因素及政策启示[J].财贸研究,2017(1):37-47.[18]孔祥智,楼栋,方婵娟.成员异质性背景下农民合作社的收益分配机制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5,14(2):109-116.[19]钟真,王舒婷,孔祥智.成员异质性合作社的制度安排与合作稳定性:以三家奶农合作社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1-8,148.[20]徐志刚,谭鑫,廖小静.农民合作社核心成员社会资本与政策资源获取及成员受益差异[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6):82-91,164.[21]孔祥智,蒋忱忱.成员异质性对合作社治理机制的影响分析:以四川省井研县联合水果合作社为例[J].农村经济,2010(9):8-11.[22]徐旭初,邵科.合作社成员异质性:内涵特征、演化路径与应对方略[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13(6):571-576.[23]崔宝玉,程春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关系治理与契约治理[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6):40-47.[24]幸家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行为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6.[25]李明贤,周蓉.异质性社员参与农村资金互助业务的博弈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6,37(2):77-8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