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俊轩,刘艳军,杨静慧,等.北美海棠组培快繁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8):22-26.[2]曹孜义.实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教程[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赵志新.北美海棠组培快繁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1(12):186-187.[4]官锦燕,谭嘉娜,罗剑飘,等.牛樟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0(4):63-68.[5]游小英,沈永宝,凌柳聪.红缨海棠茎段快速繁殖技术及组织解剖观察[J].林业科技开发,2010,24(6):23-28.[6]袁秀云,张仙云,马杰.贴梗海棠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河南科学,2009,27(2):175-177.[7]燕志,张焕仕,王猛,等.滨梅茎段组培污染率控制方法的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2013,42(6):9-13.[8]吴海红,赵兴华,于洪岩,等.海棠“美加欧3号”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14(2):32-34.[9]阙怡,李厚华,付婉艺,等.西府海棠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与优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41(5):87-90.[10]吉训志,秦晓威,胡丽松,等.木本植物组织培养[J].热带农业科学,2019,39(4):33-40.[11]谢羽,夏凯,黎敏,等.不同类被子植物组培快繁及其消毒方式的影响[J].分子植物育种,2017,15(3):1029-1034.[12]杨波,高九思.大叶海棠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6,62(10):42-44.[13]张庆田,夏阳,孙仲序,等.垂丝海棠组培再生体系建立的研究[J].生物技术,2007(3):73-75.[14]吴秀燕,张鸽香.美国流苏离体胚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报,2017,53(2):227-233.[15]巩振辉.植物组织培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6]郭丽.钻石海棠茎段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16,31(1):58-61.[17]裴轶琨,李晓玲,李克秀,等.‘霍巴’海棠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北方园艺,2011(10):124-127.[18]许德成,王小菁.红厚壳茎段丛生芽诱导与植株再生[J].植物学报,2014,49(2):167-172.[19]朱昌叁,庞正轰,冯立新,等.TDZ对西南桦组织培养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22):70-74.[20]王冰洁,李厚华,阙怡,等.‘雪球’海棠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与优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3(3):77-82.[21]李艳敏,王利民,王慧娟,等.紫叶加拿大紫荆试管苗两步生根培养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7,46(9):114-117.[22]徐孝方,梁训义,许叶君,等.柃木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J].浙江农业学报,2010,22(2):202-206.[23]孟颢光,张朝红,王跃进.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对‘砀山酥梨’转基因试管苗生根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16(3):72-75.[24]孙文英,刘荣宁,张守仕,等.“绿宝石”梨组培苗生根培养技术[J].北方园艺,2015(18):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