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大远.川西林盘景观资源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1.[2]樊砚之.川西林盘环境景观保护性规划设计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09.[3]王小翔.成都市林盘聚落有机更新规划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2.[4]陈其兵.川西林盘:景观资源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4]刘波.重拾农耕文明之美:从修复1 000个川西林盘开始[N].四川日报.www.epaper.scdaily.cn(2017-11-27)[2020-11-02].[5]段鹏.蜀文化的精神家园:林盘[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6]方志戎,李先逵.川西林盘文化的历史成因[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5-49.[7]孙大江,陈其兵,胡庭兴,等.川西林盘群落类型及其多样性[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1,29(1):22-28.[8]张莹.川西林盘体系保护与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9]杨洁,杜娟,周佳,等.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解读:以林盘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1(11):44-47.[10]张芳瑜.川西林盘的文化传承与保护[J].四川建筑,2016,36(2):30-31.[11]李宇奇,罗奕爽,黎燕琼,等.基于ABC法的乡村景观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以川西林盘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8,33(2):263-268.[12]张思玉,郑世群.笔架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特征[J].林业科学,2001,37(1):111-116.[13]王志强.突脉青冈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初步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5(5):13-15.[14]舒波.成都平原的农业景观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15]冷平生.园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6]汪殿蓓,暨仪,陈飞鹏.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综述[J].生态学杂志,2001,20(4):55-60.[17]徐珊.川西林盘植物多样性调查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