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延龙,韩雪源,牛立新,等.9种野生牡丹籽油主要脂肪酸成分分析[J].中国粮油学报,2015,30(4):72-75,79.[2]王莲英.中国牡丹品种图谱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3]赵海军.牡丹春节催花技术发展趋势[J].中国花卉园艺,2013(2):39-41.[4]王宗正,韩莉,孔兰静.低温处理对牡丹开花和展叶的影响[J].园艺学报,1996,23(3):307-308.[5]迟东明,果朋忠,宋伟,等.赤霉素对牡丹促成栽培生长发育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757,6763.[6]盖树鹏,穆平,张玉喜,等.低温解除牡丹芽休眠的生理机制初探[C].西宁:2010年全国观赏园艺学术年会,2010.[7]刘波.低温解除牡丹休眠过程中的需冷量及某些生理生化变化的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4.[8]张金秋,张晓玲,王春华,等.牡丹花芽休眠解除进程中碳氮比的变化与低温处理时间的关系[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2):231-235.[9]郑国生,盖树鹏,盖伟玲.低温解除牡丹芽休眠进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J].林业科学,2009,45(2):48-52.[10]王宗正,章月仙.牡丹花芽的形态发生及其生命周期的观察[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87(3):9-16.[11]张曼琦,吕长平,赵弘,等.4种盆栽牡丹的春节促成栽培技术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8(9):81-83.[12]周江华,朱开元,刘慧春,等.杭州地区春节催花牡丹品种比较及促成栽培[J].浙江农业科学,2014(10):1553-1555,1559.[13]刘振国,彭绍峰,张雁丽,等.不同牡丹品种对促成栽培适应性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1(1):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