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靖荃,满孝印,李海云,等.充足磷钾供应下大白菜产量和品质对氮素形态的响应[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9(3):48-51.[2]宋廷宇,侯喜林,何启伟,等.薹菜、大白菜与白菜营养成分评价[J].山东农业科学,2007(5):21-22.[3]胡春梅,侯喜林.不结球白菜主要营养成分与品种低温耐受性的关系[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0,33(3):37-41.[4]车升国.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5.[5]马建,鲁彩艳,陈欣,等.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中各形态氮素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9,40(1):100-104.[6]焉莉,王寅,冯国忠,等.吉林省农田土壤肥力现状及变化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15,48(23):4800-4810.[7]李亚娟.水分状况与供氮水平对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8]孙东宝.北方旱作区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特征与提升途径[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7.[9]刘杏兰,高宗,刘存寿,等.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增产效应及对土壤肥力影响的定位研究[J].土壤学报,1996(2):138-142.[10]莫淑勋,钱菊芳,钱承梁.猪粪等有机肥料中磷素养分循环再利用的研究[J].土壤学报,1991(3):309-316.[11]张翠荣,吕家珑,潘杨,等.冬麦不同施磷水平下土壤磷素淋溶试验[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3):105-109.[12]关春林,周怀平,解文艳,等.长期施肥对褐土土壤磷素累积及层间分布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3):64-67.[13]梁运江,依艳丽,许广波,等.水肥耦合效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湖北农业科学,2006(3):385-388.[14]雷慧闽.华北平原大型灌区生态水文机理与模型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1.[15]吴启华.长期不同施肥下三种土壤磷素有效性和磷肥利用率的差异机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8.[16]展晓莹,任意,张淑香,等.中国主要土壤有效磷演变及其与磷平衡的响应关系[J].中国农业科学,2015,48(23):4728-4737.[17]王怀槐.小麦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2015(15):55.[18]姚小萌,周正朝,田霄鸿,等.长期机械化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养分分层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5,46(1):19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