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邹学校.辣椒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2]于晓翔,王海水,任玉芝,等.2014年内蒙古开鲁县辣椒提质增效模式化栽培技术及市场分析[J].北京农业,2014(3):50-51.[3]葛红莲,胡春红.日光温室连作黄瓜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48-249.[4]武兴友.微生物菌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研究趋势分析[J].中国果菜,2018,38(4):9-11,15.[5]刘健,李俊,葛诚.微生物肥料作用机理的研究新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01(1):33-36,46.[6]沈德龙,李俊,姜昕.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农业信息,2014(18):41-42,64.[7]张志刚,董春娟,高苹,等.蔬菜残株堆肥及微生物菌剂对设施辣椒栽培土壤的改良作用[J].西北植物学报,2011,31(6):1243-1249.[8]张志刚,董春娟,高苹,等.蔬菜残株、生物菌肥施用下日光温室辣椒土壤微生物学特征[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3):710-717.[9]刘晚苟,陈月女,张燕群,等.微生物菌肥及施肥方式对辣椒品质的影响[J].热带农业科学,2014,34(12):5-8.[10]罗志威,徐滔明,周芳如,等.一种防治辣椒炭疽病的菌肥生产及其在辣椒种植上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1):140-141.[11]李锡香,张宝玺.辣椒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2]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试验原理和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3]GB/T5009.10-2003.植物类食品中粗纤维的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14]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5]吴金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测定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16]胡丽可,胡远亮,胡咏梅,等.连作辣椒大棚施用5406抗生菌肥的效果[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6,35(3):61-65.[17]李成江,李大肥,周桂夙,等.不同种类生物炭对植烟土壤微生物及根茎病害发生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9,45(2):289-296.[18]谢东锋,薛书浩,曾钰婷,等.采前微生物菌肥处理连作土壤对番茄生长及抗性酶活性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8(21):136-141.[19]游春丽,韩虎.微生物复合菌肥对辣椒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蔬菜,2017(12):19-21.[20]赵瑛,罗俊杰,王方,等.微生物菌肥在保护地黄瓜栽培上的应用研究进展[J].甘肃农业科技,2017(6):62-65.[21]孟阿静,马彦茹,杨新华,等.微生物菌肥对温室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4(7):169-171.[22]宋双双,孙保平,张建锋.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对半干旱区造林和土壤改良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8,32(3):33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