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兴旺:提出逻辑与政策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19(2):9-18.[2]陈秧分,刘玉,李裕瑞.中国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发展状态与产业兴旺途径[J].地理研究,2019,38(3):632-642.[3]魏后凯.中国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及其政策转型[J].中国农村经济,2017(5):2-17.[4]CHEN Y F,LI X D.Increasing China′s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Comparison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rom major agrarian countries[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8,9(6):575-584.[5]李国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J].中州学刊,2018(1):32-38.[6]孔祥智.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三大途径[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8,34(5):5-11.[7]赵坤.西部乡村产业兴旺需认清五大关系[J].人民论坛,2018(17):78-79.[8]曾福生,蔡保忠.以产业兴旺促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39(2):179-184.[9]张可心,刘科伟,程永辉,等.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及发展重点研究: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3):205-210.[10]崔彩周.乡村产业兴旺的特色路径分析[J].中州学刊,2018(8):47-52.[11]杨恺,尚旭东,贾志军,等.产业视角下环京津山区贫困县农业品牌建设路径研究:以张家口市崇礼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4):28-33.[12]孔祥利,夏金梅.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关联及协同路径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9(2):10-18.[13]温铁军,杨洲,张俊娜.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的实现方式[J].行政管理改革,2018(8):26-32.[14]任常青.产业兴旺的基础、制约与制度性供给研究[J].学术界,2018(7):15-27.[15]叶兴庆.振兴乡村首先要振兴乡村产业[J].中国乡村发现,2018(3):60-62.[16]朱启臻.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产业:产业兴旺的一种社会学解释[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3):89-95.[17]李玉双,邓彬.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湖湘论坛,2018,31(6):159-165.[18]柯炳生.从多维角度衡量产业兴旺[J].农村经营管理,2018(6):22.[19]吴海峰.乡村产业兴旺的基本特征与实现路径研究[J].中州学刊,2018(12):35-40.[20]陈国生,刘小凤,蒋淑玲,等.湖南省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测度与路径选择研究[J].经济地理,2019,39(5):191-197,206.[21]郑兴明.乡村振兴的东亚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以日本韩国为例[J].兰州学刊,2019(11):200-208.[22]白云涛,林巧文.农业资源利用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灰色关联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9):57-61.[23]辛岭,高睿璞,蒋和平.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9):37-45.[24]胡韵菲,尤飞,栗欣如.淮河流域农业生产水平与资源环境协调度评价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3):437-443.[25]贾万军.吉林省农业生产能力评价指标构建新方向[J].人民论坛,2016(35):100-101.[26]江松颖,刘颖,金雅.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及其变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6(14):118-121.[27]李芸,陈俊红,陈慈.农业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对北京市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4):55-63.[28]秦佳良,张玉臣,贺明华.促进产业价值链迈向中高端:演化路径和政策思考[J].企业经济,2018,37(8):46-53.[29]吴红雨.论产业价值链竞争及其收益分配的决定[J].求实,2016(5):45-53.[30]冯子迅,王贺.德宏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J].思想战线,2013,39(S1):114-115.[31]周静.全球产业链演进新模式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6,17(3):79-87.[32]李洪文,黎东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3(10):114-119.[33]徐立平,姜向荣,尹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S1):122-126.[34]肖黎明,杨赛楠.生态文明视域下资源型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6):250-255.[35]李妍,朱建民.生态城市规划下绿色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7(12):130-138.[36]徐银良,王慧艳.中国省域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绩效评价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8(8):101-114,158.[37]马颖,谢莹莹,胡晶晶,等.“双创”背景下的湖北基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18,39(4):10-20.[38]高洁芝,郑华伟,刘友兆.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诊断[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27(11):2496-2504.[39]苏航.基于产业集聚理论的区域农业竞争力分析[J].农村经济,2010(4):52-53.[40]李辉尚,孔繁涛,沈辰,等.“十三五”时期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纵横,2016(11):114-120.[41]张茗朝,姜会明.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困境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6(7):74-78.[42]袁赢.农业行业标准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影响的量化研究[J].标准科学,2009(12):19-22.[43]张汝飞,赵彦云.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测度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4(12):33-35.[44]王玉莲.农产品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构建[J].求是学刊,2011,38(6):53-57.[45]刘丽辉,吴彩容.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J].经济问题,2014(7):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