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庆山.中国葡萄志[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费世民,王鹏.论干热河谷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适度造林技术[J].四川林业科技,2003,24(3):10-16.[3]起树华,王建彬.元谋干热河谷气候生态环境变化的初步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28增刊II:125-127.[4]郑科,郎南军,郭玉红,等.元谋干热河谷降雨/温度/蒸发量的监测分析[J].西部林业科学,2005,34(3):57-58.[5]张德,龙会英,郑益兴,等.不同种植密度和栽培管理对辣木农艺性状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4,27(5):1870-1873.[6]罗成德,王付军.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特征及其避寒旅游资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32(8):46-50.[7]何聪,吴世祥,胡翠华,等.元谋干热河谷冲沟土壤墒情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研究[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9,31(1):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