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芦千文.新时代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新要求[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9(3):33-41.[2]王海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8(10):6-8.[3]谢芬.新时代中国“三农”问题演变及破解思路[J].农村经济,2019(6):15-21.[4]李颖慧,李敬.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渠道的有效性:农户收入和满意度视角:基于西南4省市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西部论坛,2019,29(2):53-63.[5]潘锦云,汪时珍,李晏墅.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产业耦合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1(12):40-47.[6]胡亦琴,王洪远.现代服务业与农业耦合发展路径选择:以浙江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4(4):25-33.[7]赵英霞,陈佳馨.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18(5):75-81.[8]冀名峰.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我国农业现代化历史上的第三次动能[J].农业经济问题,2018(3):9-15.[9]张红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历史机遇[J].农业经济问题,2019(6):4-9.[10]梁雯,许丽雲,司俊芳.农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8,34(5):150-161.[11]戢晓峰,刘丁硕.物流产业效率与交通优势度耦合协调水平测度:以中国36个主要城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9(2):61-68.[12]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M].秋同,袁嘉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13]杨红.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14]齐城.中国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及应用研究[J].现代农业问题,2009(3):13-20.[15]马丽,金凤君,刘毅.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J].地理学报,2012,67(10):1299-1307.[16]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2):7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