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1):65-73.[2]郭津佑,石白玉,萧洪恩.乡村振兴: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新成果[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12):1-8.[3]姜长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重大战略问题探讨[J].经济纵横,2019(1):2,10-18.[4]韩磊,刘长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农村发展进程测评及地区比较[J].农村经济,2018(12):44-48.[5]周立,李彦岩,王彩虹,等.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融合和六次产业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3):16-24.[6]姜国忠.论我国功能多样性农业发展模式与农业竞争优势的构建[J].理论探讨,2004(3):42-44.[7]吕耀,章予舒.农业外部性识别、评价及其内部化[J].地理科学进展,2007(1):123-132.[8]杨培源.以功能多元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1(5):47-48.[9]李俊岭.我国多功能农业发展研究:基于产业融合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3):4-7,110.[10]刘星辰,杨振山.日本稻作生态农业发展途径与模式[J].经济地理,2011,31(11):1891-1896.[11]林卿.中国多功能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9-23.[12]宋玉军.农业多功能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又一着力点[J].经济问题探索,2010(3):35-39.[13]王兴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政策研究[J].东岳论丛,2016,37(2):30-37.[14]周立,王彩虹,方平.供给侧改革中农业多功能性、农业4.0与生态农业发展创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1):92-99.[15]GEOFF A W.The spatiality of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A human geography perspective[J].Geoforum,2009,40 (2):269-280.[16]彭建,刘志聪,刘焱序.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