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赵仕红,常向阳.休闲农业游客满意度实证分析:基于江苏省南京市的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4(4):110-119.[2]郑向群,陈明.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设计[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32(2):106-115.[3]黄宇.西安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6):158-163.[4]黄磊,邵超峰,孙宗晟,等.“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4,30(1):392-394,398.[5]孔庆书,李洪英,师伟力.基于DEA的河北省休闲农业评价研究:以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4):511-518.[6]徐友全,赵海洋.基于SEM的“美丽乡村”建设评价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6,14(4):25-30.[7]李娟,王健,任喆.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北方园艺,2014(9):214-218.[8]宣日锦.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挑战和对策[J].中外建筑,2016(10):52-53.[9]于恩顺,李红.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6):46-52.[10]吴玲,刘腾谣.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对粮食主产区影响效应分析:以黑龙江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8):116-123.[11]王颖,王和平,张丽娟.休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1):216-221,226.[12]沈费伟,肖泽干.浙江省美丽乡村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45-51,132.[13]李帅,魏虹,倪细炉,等.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宁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4,25(9):2700-2708.[14]熊建新,陈端吕,彭保发,等.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J].地理科学,2014,34(9):1108-1116.[15]王伟,孙雷.区域创新系统与产业转型耦合协调度分析:以铜陵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6,36(2):20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