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柏槐.四川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7,21(6):86-89.[2]毛峰.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深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0):212-217.[3]黄国庆.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模式研究[J].求索,2013(5):253-255.[4]邓小海,曾亮,肖洪磊.旅游精准扶贫的概念、构成及运行机理探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2):265-269.[5]张树民,钟林生,王灵恩.基于旅游系统理论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J].地理研究,2012,31(11):2094-2103.[6]李云霞.试析云南省旅游扶贫的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4):112-115.[7]王玉成,任朝旺,史玉江.河北省旅游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06-109.[8]吴国琴.大别山区旅游扶贫生态绩效的实证分析:以豫南4个旅游扶贫村为例[J].信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7):376-380.[9]李会琴,李晓琴,侯林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区旅游扶贫效应感知研究:以陕西省洛川县谷咀村为例[J].旅游研究,2012,4(3):1-6.[10]叶俊.大别山试验区旅游扶贫效应评估:以麻城龟峰山风景区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4(7):3187-3190.[11]邓小海,曾亮,罗明义,等.云南乌蒙山片区所属县旅游扶贫效应分析[J].生态经济,2015(2):13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