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岗,詹永,杨勇,等.温度对银耳胞外酶活力及营养品质特性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7,38(23):113-120.[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银耳生产技术规范:GB/T 29369-201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3]邵平,薛力,洪台,等.银耳栽培与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分析[J].食药用菌,2011,19(2):4-8.[4]黄玉琴.菌草栽培银耳工艺的研究与应用[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5]于海龙.可控环境下杏鲍菇子实体发育模型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6]丁湖广.银耳生物特性及高优栽培关键技术[J].科学种养,2015(12):30-31.[7]宋延臣,霍金荣.银耳栽培及出耳管理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2(3):146-147.[8]李军.银耳栽培技术与注意事项[J].林区教学,2010(6):122-123.[9]郑国清.浅论对水稻发育期模型的认识[J].中国农业气象,1999,20(2):31-34.[10]丁湖广.银耳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四):出耳管理及采收加工[J].食药用菌,2013,21(2):87-92.[11]侯加林,王一鸣,徐云,等.番茄生长发育非线性模拟模型[J].农业机械学报,2006,37(3):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