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科学院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7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18-24. [2]吴征镒,李锡文,李秉滔,等.云南植物志:第4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11-16. [3]今野敏雄,袁国成.银杏人工林及其生长过程[J].陕西林业科技,1982(3):87-88. [4]梁立兴.国外银杏栽培、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世界林业研究,1993(5):41-46. [5]梁立兴,侯九寰.国外银杏栽培的历史和现状[J].河北林业科技,1988(3):46-48. [6]赵玉涛,孙明高,李守勇,等.银杏半同胞家系苗期叶片性状变异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176-180,186. [7]孙明高,赵玉涛,宋绪忠,等.银杏半同胞家系综合评价与苗期选择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518-524. [8]邓燕,孙明高,赵玉涛.银杏半同胞家系种苗性状变异及苗期选择[J].河北林果研究,2002(4):293-297. [9]郑军.银杏半同胞家系抗热性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10]郁万文.银杏抗寒机理及种质资源抗寒性评定的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11]乔德奎.陕西银杏药用成分黄酮、内酯变异规律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12]刘鹏.曲靖沾益烟区气候、土壤因素及烤烟品质的综合评价[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3. [13]国家药典编委会.中国药典:第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15:316-317. [14]王智斌,李莲芳,杨海娇,等.地径及截干高度对高阿丁枫实生苗枝条萌发的影响[J].西部林业科学,2013(3):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