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程莉,刘志文.农业现代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内在逻辑与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3(7):99-109. [2]顾益康.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目标模式与支撑体系[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28(6):26-36. [3]张红彦,刘迎洲.2009—2012年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5,46(4):717-721. [4]庞娟,吴玉鸣.广西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6(5):7-9. [5]马明霞,文琦,马明德,等.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7):234-236. [6]汤进华,刘成武.湖北省农业经济增长的科技贡献率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10):877-880. [7]杨爱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12,35(6):110-114. [8]翟璐.县域经济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探析[J].学术交流,2014(10):132-136. [9]刘玉.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6):37-40. [10]蒋和平,崔凯.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及发展水平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6):646-651. [11]辛岭,蒋和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6):646-650. [12]“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组,张淑英,夏心旻.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调研世界,2012(7):41-47. [13]陈春霞.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评述[J].改革与战略,2009,25(6):184-186. [14]程智强,程序.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设计[J].农业技术经济,2003(2):1-4. [15]张熠,王先甲.湖北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6,46(3):154-159. [16]刘畅,邓铭,冉春红.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6):155-162. [17]杨洁,季明川,杨萍,等.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6):326-331. [18]马德君,刘民.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7,28(1):74-79. [19]谢天成,施祖麟.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以昆山市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6):921-926. [20]辛冲冲,陈治国,唐洪松,等.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3):430-436. [21]马德君,谢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特征:解析西部地区[J].改革,2016(5):57-66. [22]李宾,孔祥智.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拉动作用研究[J].经济学家,2016(8):55-64. [23]何宜庆,宋秋韵,姚江.中部六省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研究[J].财贸研究,2016,27(4):52-57. [24]吴中伦.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和谐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682-8685. [25]叶正伟.江苏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的灰色关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11):2580-2581,2594. [26]杨传喜,张俊飚,赵可.农业科技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11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