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肖慧玲,陈小平,另青艳,等.园林植物滞尘能力分析及其叶面滞尘高光谱定量遥感模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Z1):229-236. [2]陈圣乾,王鑫,陈建徽,等.山西公海湖泊沉积物记录的大气粉尘现代过程[J].中国沙漠,2017(2):228-236. [3]鲁敏,李英杰.绿化树种对大气污染物吸收净化能力的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15(2):7-9. [4]马小明,李诗刚.中国城市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及案例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2):265-270. [5]迟妍妍,张惠远.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的应用研究综述[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29(5):376-381. [6]郑淑颖.二氧化硫污染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00,19(1):59-64. [7]苏行,胡迪琴,林植芳,等.广州市大气污染对两种绿化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2,26(5):599-604. [8]高厚强,张晓玲.合肥市大气污染对植物叶绿素(a,b)含量比例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3):367-368. [9]刘世忠,薛克娜,孔国辉,等.大气污染对35种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4):329-335. [10]康玲芬,李锋瑞,张爱胜,等.交通污染对城市土壤和植物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6,27(3):556-560. [11]杜敏华,张乃群,李玉英,等.大气污染对城市绿化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J].中国环境监测,2007,23(2):86-88. [12]温达志,孔国辉,张德强,等.30种园林植物对短期大气污染的生理生态反应[J].植物生态学报,2003,27(3):311-317. [13]张志良.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67-269. [14]宋英石,李锋,王效科,等.城市地表硬化对银杏生境及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4,34(8):2164-2171. [15]宋慈安,宋玮,雷良奇,等.植物生理生态学因素对金属矿床生物地球化学异常形成的影响[J].Advances in Geosciences,2014(4):349. [16]周起超,熊倩,李林,等.经低温,低光处理的藻类在不同光强,氮磷浓度下的生理生态特征[J].湖泊科学,2015(6):1059-1066. [17]孙金伟,吴家兵,任亮,等.氮添加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种树木幼苗光合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6(21):6777-6785. [18]王晓荣,胡兴宜,唐万鹏,等.模拟长江滩地水淹胁迫对3种树种幼苗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5,43(1):45-49. [19]管铭,金则新,李月灵,等.千岛湖次生林优势种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J].生态学报,2015,35(7):2057-2066. [20]刁松锋,邵文豪,董汝湘,等.无患子光合生理日变化及其与生理生态因子的关系[J].西北植物学报,2014,34(4):828-834. [21]曹刚,张国斌,郁继华,等.不同光质LED光源对黄瓜苗期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6):1297-1304. [22]习玉森,姜卫兵,文杨,等.不同生长型观赏桃叶绿素荧光特性比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7,40(2):234-241. [23]何勇,符庆功,朱祝军.低温弱光对辣椒叶片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猝灭及光能分配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3(4):479-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