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建林,曹骏.长寿花栽培养护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2(2):94. [2]贺爱利,黄海帆.长寿花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2012(14):44-45. [3]梁红艳.长寿花离体快繁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6):145,163. [4]崔广荣,王彦.长寿花组织培养的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31(1):51. [5]王蒂,陈劲枫.植物组织培养[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6]任改婷,张桂芳,张黎.不同品种长寿花试管苗再生体系的建立[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9):27-30. [7]孙利娜.长寿花嫩叶片的组织培养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1,40(2):48-51. [8]魏晓菲.红花长寿花的组织培养[J].农业与技术,2015,35(17):111-113. [9]刘红美,夏开德,方小波,等.长寿花高繁殖组培体系及瓶外生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112-6115. [10]孙新政,李庆伟,梁明勤.白花长寿花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3):39-42. [11]林玉玲,赖钟雄,林菁,等.4个品种长寿花试管苗的增殖与生根培养[J].热带作物学报,2007,28(2):80-86. [12]苏慧,黄凤兰,尉红梅,等.长寿花快繁体系的建立[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2):23-25. [13]关艳清,柳玉晶,张秀丽.长寿花叶片愈伤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20-22. [14]崔广荣,韦帮勤.提高长寿花试管苗增殖和生根率的研究[J].特产研究,2003(4):15. [15]吴倩倩.长寿花愈伤组织诱导初步研究[D].宜春:宜春学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