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风娟.我国草莓生产的发展与展望[J].落叶果树,2009(2):20-23. [2]刘林,张良英.西藏林芝地区大棚草莓半促成栽培技术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87. [3]龚伟锋,宋明亮,郭俊强.国外良种草莓引种表现及优质丰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9):98. [4]赵宝龙,郁松林,刘怀锋,等.新疆地区草莓生产历史、现状及发展建议[J].新疆农垦科技,2014(1):15. [5]赵俊杰,陈舜权,李英,等.南京地区草莓保护地栽培品种比较试验[J].长江蔬菜,2011(22):34-35. [6]颜媛媛,宁劭赞,吴蓬勃.日光温室草莓促成栽培技术要点[J].西北园艺,2012(11):27-28. [7]全国植物新品种测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草莓:NY/T2346-2013[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8]赵密珍.草莓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56-74. [9]廖开志,杨金明,马秀玲,等.设施草莓白粉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9):135-136. [10]李秀菊,刘用生,束怀瑞.不同成熟型苹果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几种内源植物激素含量变化的比较[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0(1):7-10. [11]赵宝龙,杜发扬,杨波,等.新疆日光温室促成栽培草莓品种对比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6,53(6):1054-1060. [12]糜林,陈秀娟,李金凤,等.4个草莓品种在江苏句容大棚栽培比较试验[J].中国果树,2011(6):35-38. [13]李国平,吉沐祥.大棚草莓优质鲜食新品种引进比较初报[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4,20(4):43-47,50. [14]赵密珍,王壮伟,钱亚明,等.4个草莓品种低温短日照促成栽培试验[J].中国果树,2009(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