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鸿奎.基于城市梯度模型的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耦合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2]曹兵,宋丽华.银川市绿化树种的引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S2):61-64. [3]闫晓云,张秋良,韩鹏,等.呼和浩特市绿化树种综合评价及树种选择[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3):135-140. [4]武文婷.杭州市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1. [5]郭二果,王成,彭镇华,等.半干旱地区城市单位附属绿地绿化树种的选择:以神东矿区为例[J].林业科学,2007,43(7):35-43. [6]闫晓云,张秋良,韩鹏,等.呼和浩特市绿化树种综合评价及树种选择[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3):135-140. [7]王木林.城市林业的研究与发展[J].林业科学,1995,31(5):460-466. [8]戚继忠.园林植物功能与功能景观[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7(1):71-74. [9]武文丽,韩卫民,冶建民.新疆城市园林绿化树种选择应用与发展对策[J].山东林业科技,2008,38(3):89-91. [10]卢立娜,高崇华,赵雨兴,等.鄂尔多斯主要绿化树种适生立地初步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5,44(2):100-106. [11]薛彦斌,华敏.鄂尔多斯城市绿化发展策略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5):10374-10375. [12]丁崇明.鄂尔多斯林业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 [13]丁崇明.现代林业发展理论研究[R].鄂尔多斯生态建设专家座谈会,2010. [14]李振荣.鄂尔多斯市全面建设“两个双百万亩”生态林工程[J].内蒙古林业,2010(6):47. [15]汤麓君,杨忠岐.治沙造林工程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16]韩淑梅,吴长林,叶艳琴,等.半干旱区造林技术初探[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1(S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