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丽敏.我国蓝莓产业布局及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34(5):84-88. [2]裴嘉博,刘辉,沈国正,等.我国越橘种质资源与土壤改良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4,46(5):143-148. [3]孙海悦,李亚东.世界蓝莓育种概述[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4,45(9):116-122. [4]胡雅馨,李京,惠伯棣.蓝莓果实中主要营养及花青素成分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6,27(10):600-603. [5]刘莉莉,姜传福.蓝莓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功能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9):62-63,65. [6]王艳,王莹,刘兵,等.蓝莓的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122-124. [7]李斌,雷月,孟宪军,等.蓝莓营养保健功能及其活性成分提取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与机械,2015,31(6):251-254. [8]姜云龙.蓝莓栽培技术调查与分析[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9]李丽敏.中国蓝莓产业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1. [10]李亚东,刘海广,唐雪东.蓝莓栽培图解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11]徐宏,胡勇,杨普,等.安徽蓝莓种苗组培扦插繁育技术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8(11):4427-4428. [12]李体智,迟峰.丹东地区蓝莓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辽宁林业科技,2014(5):59-62. [13]王明洁,吴雨蹊,段亚东,等.蓝莓栽培土壤改良技术研究[J].北方园艺,2014(14):179-181. [14]聂飞,张玉春.我国蓝莓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北方园艺,2014(4):165-170. [15]迟峰,丁文芹.丹东地区蓝莓栽培技术要点[J].辽宁林业科技,2008(3):52,62. [16]杨燕林,王朝文,杨洪涛,等.不同土壤条件对蓝莓生长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0):216-217. [17]徐兆丰,于晓伟,许文敏.蓝莓建园栽植及科学采收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2(11):161-163. [18]娄锋,宋开彬,刘兆锋.蓝莓栽培管理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2(8):272-275. [19]唐梁楠.生草法和覆盖法:介绍两种果园土壤管理方法[J].土壤通报,1979(4):46-47. [20]高海霞,赵洪海,姜惠铁,等.青岛地区蓝莓病虫害调查初报[J].中国园艺文摘,2009(12):62-65. [21]杨燕林,和志娇,王朝文,等.云南蓝莓病虫害调查及防治方法[J].植物保护,2014,40(4):153-156,197. [22]李佳林.蓝莓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简介[J].南方农业,2015,9(15):22,24. [23]鲍玉冬,李志鹏,郭艳玲,等.振动式蓝莓采摘机对果实收获的影响试验[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0(1):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