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科学院中国孢子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梁宗琦主编).中国真菌志(第三十二卷·虫草属)[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蒋志涛,戴国梁,潘金火,等.蛹虫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5,29(5):80-83. [3]董彩红,李文佳,李增智,等.我国虫草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展望:虫草产业金湖宣言[J].菌物学报,2016,35(1):1-15. [4]周思静,刘桂君,尚宏忠,等.蛹虫草人工培养技术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7):13-17. [5]廉家盛,田娇,高日.蛹虫草栽培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8):2309-2310. [6]孟泽彬,陈林会,韩近雨,等.蛹虫草化学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2015,13(9):2147-2154. [7]方华舟,向会耀,王小艳.不同碳源对蛹虫草菌丝及子实体生长状况的影响[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25(2):5-8. [8]方华舟,王小艳,向会耀.不同氮源对蛹虫草菌丝及子实体生长状况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1):2734-2737. [9]李菲.蛹虫草人工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5(6):54-56.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GB5009.5-201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食用菌中粗多糖的测定:NY/T1676-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虫草制品中虫草素和腺苷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NY/T2116-201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13]闫文娟,李泰辉,姜子德.比色法测定广东虫草虫草酸含量[J].食用菌,2010(5):73-74,78. [14]李居宁,方华舟.温度对蛹虫草菌丝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2):385-389. [15]施新琴,顾寅钰,李化秀,等.不同蛹虫草菌株栽培蛹虫草的形态性状及活性成分含量比较[J].蚕业科学,2015,41(1):134-139. [16]康丽娜.野生与人工栽培蛹虫草主要成分对比分析[J].新农业,2013(2):48-49. [17]赵潇,董悦涵.蛹虫草发酵条件的初步优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3):102-103. [18]秦鹏,王龙,路等学,等.响应面法优化蛹虫草菌液体发酵条件[J].北方园艺,2016(8):138-141. [19]段鸿斌,乔新荣,殷东林,等.提高蛹虫草中的虫草素产量的研究综述[J].北方园艺,2015(2):17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