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运峰,张淑红,武秋颖,等.平菇原生质体再生菌株的ISSR-PCR遗传多样性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6,39(2):100-104. [2]李慧,陈强,黄晨阳,等.基于SSR标记构建平菇栽培品种核心样本方法的探讨[J].园艺学报,2012,39(10):2023-2032. [3]张金霞,黄晨阳,胡清秀.食用菌品种鉴定及品种保护技术[J].中国食用菌,2005,24(4):14-16. [4]张金霞,谢宝贵.食用菌菌种生产与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4. [5]张金霞,黄晨阳.植物新品种保护与食用菌品种权[Z].武汉:首届全国食用菌中青年专家学术交流会,2006. [6]余艳,陈海山,葛学军.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SSR)引物反应条件优化与筛选[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1):15-19. [7]钱韦,葛颂,洪德元.采用RAPD 和ISSR标记探讨中国疣粒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J].植物学报,2000,42(7):741-750. [8]张俊,潘兆娥,张亚楠,等.棉花SSR-PCR过程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操作常见问题的解决与优化[J].中国棉花,2016,43(2):10-13. [9]梁宏伟,王长忠,李忠,等.聚丙烯酰胺凝胶快速、高效银染方法的建立[J].遗传,2008(10):1379-1382. [10]刘祖同,罗信昌.食用蕈菌生物技术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1]佟汉文,孙群,吴波,等.乌拉尔甘草ISSR-PCR反应体系优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4):70-74. [12]冯富娟,王凤友,刘彤.红松ISSR-PCR 实验系统影响因素[J].植物学通报,2004,21(3):326-331. [13]陈大霞,李隆云,鲁成,等.黄连ISSR反应条件优化的研究[J].植物研究,2007,27(1):77-81. [14]李硕,李敏,卢道会,等.当归ISSR-PCR 反应体系的建立优化及引物筛选[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2):373-376. [15]姜静,杨传平,刘桂丰,等.桦树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J].生态学杂志,2003,22(3):91-93. [16]任海霞,宫志远,曲玲,等.平菇ISSR-PCR反应体系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9,28(4):35-37. [17]董娜,唐晓姗,唐琳.毛叶山桐子性别相关ISSR分子标记的筛选与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3(2):465-469. [18]王育青,王晓晶,王建光.马蔺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J].中国草地学报,2010,32(2):80-85. [19]郎彬彬,黄春辉,陶俊杰,等.毛花猕猴桃种质资源ISSR 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J].分子植物育种,2016,14(2):5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