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瑞华.山东省菌物资源调查(Ⅰ)及部分虫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2]吕彩莲.野蘑菇菌丝体培养条件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 [3]黄浩,肖正端,邓春英,等.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Ⅰ)[J].广东林业科技,2010(5):40-44. [4]阿历索保罗C J,布莱克韦尔M.菌物学概论[M].4版.姚一建,李玉,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杨勇,张凤英,陈岑.PDA培养基改良配方的研究[J].酿酒科技,2012(4):29-31. [6]徐冰洁.不同碳源条件下功能菌共代谢降解典型PPCPs的效能与机理[D].上海:东华大学,2014. [7]韩春华.杏鲍菇碳氮营养生理的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3. [8]黄奕.食用菌栽培[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9]赵亚东.不同培养料对秀珍菇生长发育、产量及胞外酶的影响[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10]胡章喜,安民,段舜山,等.不同氮源对布朗葡萄藻生长、总脂和总烃含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6):3288-3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