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福建农学院,等.果树昆虫学下册[M].2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150-154. [2]柴立英,谢金良,余昊,等.豫北地区桃蛀螟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6(1):92-93. [3]薛理靠,郑余良,米跃军,等.药剂防治桃蛀螟的试验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6(4):53-55. [4]韩景红,王军志.桃蛀螟的发生及防治[J].河南农业,2003(3):20. [5]王丽萍.桃蛀螟在苹果树上的发生与防治[J].河北果树,2002(1):42-43. [6]赵宏涛,张笃智,王志龙,等.桃蛀螟在石榴上危害规律及防治试验[J].河北果树,2004(4):6,8. [7]郭瑞林,杨春玲,关立,等.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的同异分析方法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1,21(3):60-63. [8]郭瑞林.同异分析的联系势测验及其在小麦品种区域试验中的应用[J].麦类作物学报,2004,24(1):63-65. [9]郭瑞林.作物育种同异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86-288. [10]张坤朋,王相宏,李建华,等.不同剂量药剂防治山楂梨小食心虫的综合效益评价[J].河南农业科学,2016,45(8):86-90,99. [11]郭瑞林,王占中.作物同异育种智能决策系统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2]郭瑞林.作物灰色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