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葛雨萱,周肖红,刘洋,等.黄栌属种质资源、栽培繁殖、化学成分、叶色调控研究进展[J].园艺学报,2014,43(9):1833-1845. [2]李海龙,李瑞亮.黄栌属植物研究进展[J].陕西林业科技,2009(6):22-27. [3]陈书文,李娟娟,雷新彦,等.观赏植物黄栌快繁技术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9):117-120. [4]赵玉,付江峰.承德市绿化中常用彩色树木介绍[J].北京农业,2014,33(24):69-70. [5]张亮,张丽杰,赵祥.黄栌白粉病的致因调查与防治对策[C]//河南省植物病害研究进展: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与现代农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2011:3. [6]杜万光.香山公园黄栌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2011(3):31-32. [7]王庚申.黄栌白粉病的致因与防治技术初报[J].河南林业科技,2007(2):13-14. [8]甄海华.黄栌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N].中国花卉报,2013-11-28(S03). [9]程建武.黄栌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J].陕西林业科技,1990(3):39-40. [10]李伟,孙国山,刘帆,等.黄栌白粉病防治技术[J].科技信息,2011(25):405. [11]徐亚玲.贵州省都匀地区常见园林植物白粉病的发生特点及其防治措施[J].北京农业,2015(26):102-103. [12]宋立洲,杜万光,李维维.香山公园黄栌枯萎病防治技术研究[J].北京园林,2011(2):51-56. [13]韩婧.香山黄栌枯萎病防治初步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14]李俊文,张昆仑,马素双,等.黄栌黄萎病病原菌的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2(1):21-25. [15]雷增普.北京地区黄栌黄萎病病原菌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15(3):88-93. [16]李维维.北京地区黄栌枯萎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17]白飞荣,刘洋,李辉,等.香山黄栌枯萎病叶片真菌的分离与鉴定[J].生物学通报,2014(5):51-53,64. [18]鲍绍文,王建美,田呈明.黄栌枯萎病组织病理学研究[C]// 中国菌物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中国菌物学会,2009:2. [19]鲍绍文,陶万强,田呈明.黄栌与大丽轮枝菌互作的组织病理学变化[J].林业科学,2011(2):58-65,187-189. [20]白锦涛,张小娣.黄点直缘跳甲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J].森林病虫通讯,1990(2):5-7. [21]唐冠忠,宋洪普,马利红,等.黄栌黄点直缘跳甲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J].河北林业科技,2011(1):25. [22]杜万光.香山公园黄栌黄点直缘跳甲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技术[J].林业调查规划,2011(2):95-96,100. [23]宋立洲,焦进卫,杜万光,等.香山公园黄栌黄点直缘跳甲综合防治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21):119-123,126. [24]杜万光.北京地区黄栌胫跳甲的危害情况与综合治理[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0):156-158. [25]关玲,刘寰,陶万强,等.北京地区黄栌胫跳甲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13(4):9-12. [26]王小军.应用1.2%苦参碱·烟碱乳油防治黄栌胫跳甲幼虫试验[J].中国森林病虫,2014(4):38-39. [27]宋立洲.香山黄栌丽木虱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的初步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09(7):25-27. [28]宋立洲.黄栌丽木虱发生规律的初步研究[J].北京园林,2009(2):33-37. [29]宋立洲,焦进卫.黄栌丽木虱综合防治技术[J].北京园林,2007(2):31-32. [30]杜万光.黄板对黄栌丽木虱的诱杀试验[J].林业科技通讯,2015(7):45-47. [31]宋立洲.香山黄栌丽木虱综合防治技术研究[C]//2009北京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4. [32]高冠玉.缀叶丛螟为害黄栌的初步研究[J].昆虫知识,1986(3):122-123. [33]柯治国,南玉生,卢令娴.缀叶丛螟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J].中国生漆,1985(4):14-20. [34]杜万光,赵阳,焦进卫.缀叶丛螟危害黄栌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7):180-181. [35]杨燕燕,曲志霞.缀叶丛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5):1358,1360. [36]宋立洲.香山公园黄栌养护和管理浅议[C]//2008北京奥运园林绿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园林学会,2009:6. [37]贺献林.木樛尺蠖的发生与防治[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5(1):24-25. [38]李东霞.木撩尺蠖的生物学特性和综合防治技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5):156-157. [39]郭华伟,唐美君,周孝贵,等.五种诱集光源对茶园昆虫的诱集效果评价[J].中国茶叶,2015(11):20-21. [40]宋立洲.香山公园黄栌养护和管理浅议[J].北京园林,2008(4):44-49. [41]王国华,夏绍湄,韩宝瑜.贵州省茶园天敌资源调查及其优势种评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4):772-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