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孟军.中国红枣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建议[J].果农之友,2008(3):3-5. [2]雷昌贵,陈锦屏,卢大新.红枣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功能[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3):56-57. [3]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7718-94食品标签通用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 [4]刘孟军.国内外枣树生产和科研的主要进展[C]//首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5]周沛云,苏彩霞,谷喜发,等.我国红枣贮藏保鲜与加工的现状与前景[J].果农之友,2005(6):6. [6]孟伊娜,张谦,赵晓梅,等.新疆红枣不同处理贮藏及货架期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1,48(3):449-457. [7]商业部食品检测研究所.GB8858-1988 水果、蔬菜产品中干物质和水分含量的测定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8. [8]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GB/T 12456-2008 食品中总酸的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9]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GB5009.5-2010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1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GB/T 5009.7-2008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1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GB/T6194-1986水果蔬菜中可溶性糖的测定[S].北京:国家标准局,1986. [12]江苏省农科院综合实验室.GB/T6195-1986 水果、蔬菜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方法[S].北京:国家标准局,1986. [13]潘偐,车凤斌,张惠玲,等.不同贮藏方式对新疆梨枣采后生理和贮藏效果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5):870-875. [14]赵春燕,王刚,王淑琴,等.采收成熟度对金铃大枣贮藏品质的影响[J].食品科技,2009,34(1):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