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绍强,于贵瑞.生态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生态学报,2008(8):3937-3947. [2]贺金生,韩兴国.生态化学计量学:探索从个体到生态系统的统一化理论[J].植物生态学报,2010,34(1):2-6. [3]张珍明,林绍霞,张清海,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草海高原湿地土壤碳、氮、磷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3,27(6):200-206. [4]王向涛,张世虎,陈懂懂,等.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寒草甸植被特征和土壤养分变化研究[J].草地学报,2010,18(4):510-516. [5]银晓瑞,梁存柱,王立新,等.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恢复演替阶段植物养分化学计量学[J].植物生态学报,2010,34(1):39-47. [6]牛克锋,崔多英,石磊,等.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雪季地表食物利用[J].野生动物学报,2014,35(1):31-37. [7]杨海龙,李迪强,朵海瑞,等.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与黔金丝猴生境选择[J].林业科学研究,2010(3):393-398. [8]张玉武,杨红萍.贵州梵净山生物圈保护区藤本植物资源特点[J].贵州科学,2003,21(3):75-80. [9]朱映安,和加卫,杨正松,等.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悬钩子属植物资源考察及开发利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9):504-508. [10]吴明开,沈志君,刘海,等.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珙桐天然种群生命表与生存分析[J].生态学杂志,2012,31(6):1419-1424. [11]李晓笑,王清春,崔国发,等.濒危植物梵净山冷杉野生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J].西北植物学报,2011,31(7):1479-1486. [12]廖雯,左经会.贵州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药用种子植物区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1503-1504. [13]鲁道旺,宋邦喜,吴仕国,等.梵净山药用植物初步调查及保护策略[J].广东农业科学,2013(18):144-148. [14]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5]黄昌勇.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