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66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 [2]肖培根.新编中药志[M].3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经济植物志(下)[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 [4]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西北蜜源植物及其利用[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165-166. [5]孙丽萍,尹作栋,傅正生,等.密花香薷的化学成分[J].植物学报,1996,3(8):672-676. [6]姜彦成,邓彦斌,党荣理,等.密花香薷花蜜腺的解剖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6,16(3):239-244. [7]张继,王振恒,姚健,等.密花香薷挥发油成分的分析研究[J].草业学报,2005,14(1):112-116. [8]王茄,赵联甲,韩基明,等.密花香薷精油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6(2):35-36. [9]FAHNA.植物解剖学[M].吴树明,刘德仪,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10]周广泰,刘凤琴,郭书贤,等.青海高山植物解剖特点的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4):45-60. [11]石登红,陈训.6种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植物叶片结构的研究[J].贵州科学,2005,23(3):39-45. [12]石硕,贺学礼,祝东立.不同海拔高度上两种蒿属植物叶表皮结构比较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1(1):42-47. [13]段喜华,孙立夫,马书荣,等.不同海拔高度泡沙参叶片形态研究[J].植物研究,2003,23(3):334-337. [14]马书荣,阎秀峰,陈柏林,等.不同海拔裂叶沙参和泡沙参气孔形态的对比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9,72(6):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