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曲泽州,王永惠.中国果树志·枣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2]刘孟军.枣属植物分类学研究进展-文献综述[J].园艺学报,1999,26(5):302-308. [3]曲泽洲,王永蕙,吕增仁,等.枣和酸枣染色体数目研究[J].园艺学报,1986,13(4):232-236. [4]苏冬梅,陈书君,毕方铖.酸枣及17个枣品种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研究[J].园艺学报,2001,28(3):265-267. [5]彭建营,束怀瑞,孙仲序,等.中国枣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J].园艺学报,2000,27(3):171-176. [6]李树林,曲泽洲,王永蕙.枣品种资源的花粉学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87,10(3):1-9. [7]曲泽洲,王永蕙,吕增仁,等.枣和酸枣粗线期染色体形态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87,10(中国枣研究专辑):10-17. [8]曲泽洲,王永蕙,张凝艳.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栽培枣和酸枣的亲缘、演化关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87,10(中国枣研究专辑):68-69. [9]曲泽洲,王永蕙,周吉柱,等.关于枣树的起源问题(第二报)-再谈酸枣的演变枣树的起源问题[J].河北农业大学报,1987,10(中国枣研究专辑):1-9. [10]曲泽洲,王永蕙,彭士琪,等.论枣树的起源与演化-依考古成果和叶化石[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89,12(增刊):93-98. [11]李瑞环,李新岗,黄建,等.枣和酸枣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J].果树学报,2012,29(3):366-373. [12]刘京京,裴艳梅,王金鑫,等.枣、酸枣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基因组同源性比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4,37(5):50-54. [13]刘冬芝.济南大酸枣与枣和酸枣亲缘关系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