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明星,贺立源,徐辉,等.湖北省江陵县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分析变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26(5):632-636. [2]高正宝,娄云.皖东江淮丘陵区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675-11677,11683. [3]米君.河北省胡麻生产调研报告[J].现代农村科技,2009(20):49-50. [4]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中国土种志(第三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5]刘建平,李龙江,刘建晔,等.冀西北半干旱区农田土壤养分现状、变化与评价——以蔚县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54-58. [6]胡瑞芝,王书伟,林静慧,等.湖南省典型农田土壤养分现状及近30年变化趋势[J].土壤,2013,45(4):585-590. [7]姚春霞,陈振楼,许世远.上海市郊旱作农田土壤养分资源状况[J].水土保持学报,2007,21(1):131-134. [8]周进财,杨苗,杨萍果.县域尺度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特征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3,41(1):75-77,81. [9]苏立新,肖健,王淑琴,等.北京市海淀区农田耕层土壤养分现状与变化趋势[J].土壤肥料,2004(5):17-20. [10]王艳群,彭正萍,薛世川.过量施肥对设施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3):81-84. [11]史利江,郑丽波,柳云龙,等.长三角地区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养分综合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6):839-846. [12]阿拉腾希胡日,曾希柏,白玲玉,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4):492-495. [13]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14]史利江,郑丽波,柳云龙.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42(1):51-56,70. [15]汤国安,杨昕.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6]张有山.北京农田土壤养分肥力提高及培肥措施研究[J].土壤通报,1996,27(3):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