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于天颖,刘坤.葡萄贮藏期病害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北方果树,2005(3):1-3. [2]许玲,王彦章,豊田秀吉,等.病害真菌对葡萄采后果粒脱落的影响[J].园艺学报,2006,33(4):839-841. [3]许玲,张晟瑜,王奕文,等.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采后致病性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6,36(1):74-79. [4]俞思佳,张佐双,雷增普,等.北京地区牡丹和芍药主要病害的综合防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15(2):103-108. [5]吴连举,杨依军,武侠,等.人参疫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人参研究,1993(1):38-40. [6]任艳芳,方林川,何俊瑜,等.复合涂膜剂对葡萄贮藏品质和生理代谢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0,31(8):269-274. [7]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24-125. [8]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534. [9]慕立义.植物化学保护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76. [10]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52. [11]李宝聚,陈立芹,孟伟军,等.湿度调控对番茄灰霉病菌侵染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2003,33(2):167-169. [12]张鹏.葡萄灰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4. [13]高凯.葡萄贮藏保鲜关键技术[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9. [14]李延云,沈瑾,聂宇燕,等.果蔬贮藏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15]朱志强,张平,高凯.葡萄贮藏保鲜库管理关键技术[J].保鲜与加工,2011,11(6):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