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贺伟,秦国夫,沈瑞祥.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蜜环菌生物种的研究[J].真菌学报,1996(1):9-16. [2]卯晓岚.中国经济真菌[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周西贝.蜜环菌优化培养及生物活性的研究[D].太谷:山西农业大学,2013. [4]王守现,刘宇,许峰,等.蜜环菌原种品种及配方筛选试验[J].中国食用菌,2010,29(5):17-18,20. [5]熊鹰,姜邻,唐利民.蜜环菌母种培养基筛选试验[J].中国食用菌,2004(5):25-26. [6]程显好,郭顺星.蜜环菌固体培养特性[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28(4):553-557. [7]赵俊,赵杰.中国蜜环菌的种类及其在天麻栽培中的应用[J].食用菌学报,2007(1):67-72. [8]秦国夫,赵俊,田淑敏,等.中国蜜环菌的新生物种[J].菌物系统,2000(4):509-516. [9]任思竹,郭亚萍,张国庆,等.蜜环菌菌种及配方的筛选[C].2013全国首届猪苓会议论文集,2013:27-30. [10]顾雅君,赵刚勇,薛刚,等.食用菌类食品作为功能食品的优势[J].中国食用菌,2002(5):46-48. [11]陈顺方,祁岑,黄先敏.蜜环菌的生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4):125-127. [12]李景惠.天麻蜜环菌的特征与特性[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2(1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