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胡卫萱,丁峰,宋文华,等.地被植物在绿色建筑绿化配置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09(5):207-209. [2]史燕山,骆建霞,王熙,等.5种草本地被植物抗旱性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33(5):130-134. [3]刘小利,顾文毅,魏海斌,等.几种野生地被植物在青海地区的区域试验[J].北方园艺,2013(1):68-69. [4]乔照华.土壤凋萎系数的影响因素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8,19(2):82-84. [5]李舒凡.在抗旱研究中关于萎蔫概念的应用[J].作物品种资源,1996(4):29-30. [6]许祥明,叶和春,李国凤,等.脯氨酸代谢与植物抗渗透胁迫的研究进展[J].植物学通报,2000,17(6):536-542. [7]郭华军.水分胁迫过程中的渗透调节物质及其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7750-7753,7760. [8]于同泉,刘宗萍,路萍,等.水分胁迫小麦SOD、MDA动态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J].北京农学院学报,1995,10(1):22-25. [9]汤章程.植物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性[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3,98(4):1-7. [10]张明生,戚金亮,杜建厂,等.甘薯质膜相对透性和水分状况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75-77. [11]王荣华,石雷,汤庚国,等.渗透胁迫对蒙古冰草幼苗保护酶系统的影响[J].植物学通报,2003,20(3):330-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