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藏植物志编委会.西藏植物志第2卷[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 山西植物志编委会.山西植物志第2卷[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 纪翔,喻晓钢,陈凡,等.九顶山蔷薇科植物资源及保护对策[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7,26(2):35-38.[4] 刑震,姚霞珍,周鹏,等.西藏野生观赏植物[M].林芝:西藏农牧学院,2011:4.[5] 刑震,朗杰.西藏林芝野生观赏植物的异地栽培[J].西藏农牧学院学报,2003(1):45-49.[6] 刘智能,周鹏.西藏林芝地区木本园林植物因子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5,23(2):208-213.[7] 桑利群,李文博.西藏色季拉山蔷薇科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北方园艺,2014(12):57-61.[8] 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J].中国农村科技,2012(1):60-67.[9] 盛文萍,高清竹,李玉娥,等.藏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J].高原气象,2008,27(3):509-515.[10]惠俊爱,李学禹,王绍明.新疆蔷薇科植物的区系特点和地理分布[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7(1):59-62.[11]徐廷志.云南蓄薇科植物的区系特征和地理分布[J].云南植物研究,2001,23(2):135-142.[12]项亚飞,郭文增,马秀琴.河北省蔷薇科野生植物资源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12,27(2):184-188.[13]王光野,杨丹凤,于子明.吉林省野生蔷薇科植物类群阶元归属的生物统计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703-6705.[14]王昌腾.浙江省蔷薇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园林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162-7165.[15]刘光华,邓洪平,廖晓敏.九寨沟自然保护区蔷薇科植物区系特征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2):282-285.[16]张镱锂.植物区系地理研究中的重要参数——相似性系数[J].地理研究,1998,7(4):429-434.[17]吴征镒,孙航,周浙昆,等.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8]吴征镒,周浙昆,李德铢,等.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J].云南植物研究,2003,25(3):245-257.[19]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云南植物研究,1991,13(增刊4):1-13.[20]王荷生.中国植物区系的性质和各成分间的关系[J].云南植物研究,2000,22(2):11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