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24-164.[2]刘利伟.以产业集群推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5(8):52-53.
[3]沈正平,刘海军,蒋涛.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2):120-124.
[4]官锡强.产业集群与南北钦防沿海城市群的构建[J].发展与战略,2005(10):55-57.
[5]吴勤堂.产业集群与区域经发展耦合机理分析[J].管理世界,2004(2):133-134,136.
[6]王志敏.从集聚到集群: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分析[J].企业经济,2007(2):39-42.
[7]李世杰,李凯.地方政府行为、企业选址与产业集群形成-转轨期中国产业集群现象的一个思考[J].学习与实践,2011(10):22-30.
[8]尤晨,魏世振,陈良珠,等.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分析及启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35-38.
[9]李渝萍.农业产业集群自构的演化机理及其政策效应[J].求索,2007(7):40-42.
[10]周新德.基于生命周期阶段的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演化机理分析[J].经济地理,2009(7):1134-1138.
[11]胡平波.江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动力因素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7):19-22.
[12]黄海平,龚新署,黄宝连.基于专业化分工的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以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0(4):64-69.
[13]连小芳,吴宏林.贺兰山东麓的中国意义[N].宁夏日报,2012-04-13.[14]周新德.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调研世界,2008(5):43-4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