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玉壶,曾庆文,周仁章,等.中国木兰[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于雅鑫,胡希军,金晓玲.12种木兰科乔木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能力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6):47-50.
[3]何彦峰.我国木兰属植物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10(3):186-190.
[4]曹受金,刘辉华.木兰科观赏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6183-6184.
[5]叶小玲,胡晓敏,朱开甫.含笑属植物繁殖技术及其应用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3):35-37.
[6]马小英,焦根林.木兰科植物种子繁殖研究概况[J].种子,2009,28(19):54-58.
[7]赵珊珊,赵强民,严丹峰,等.不同条件下木兰科植物种子的保质期研究[J].亚热带植物科学,2013,42(4):319-324.
[8]何彦峰.武当木兰种子繁殖研究[J].林业科技,2010,35(2):51-54.
[9]方小平,许杰,杨成华,等.木兰科观赏植物种子繁殖研究[J].种子,2006,25(8):54-56.
[10]郭永清,沈永宝.北美鹅掌揪种子破眠技术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6(11):38-40.
[11]康睿.榉树种子萌发特性及幼苗生长规律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5.
[12]曹基武,刘春林,祁承经,等.18种木兰科树种播种育苗技术初步研究[J].林业科学,2008,33(5):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