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尚海琳,李方民,林玥,等.桃儿七光合生理特性的地理差异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8,28(7):1400-1447.[2]彭琴,董云社,齐玉春.氮输入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J].地球科学进展,2008,23(8):874-883.
[3]周广胜,王玉辉,蒋延玲,等.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与碳循环[J].植物生态学报,2002,26(2):250-254.
[4]徐红霞.缺磷胁迫下水稻叶片光合特性以及水水循环功能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5]季慧颖.北京四种引进植物光合特性及生态效益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6]朱军涛,李向义,张希明,等.昆仑山北坡不同海拔塔里木沙拐枣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J].生态学报,2011,31(3):611-619.
[7]崔洪霞.长期驯化环境下丁香属植物的光合生理生态学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
[8]徐猛.广州帽峰山常绿阔叶林2个优势种光合特征的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
[9]赵风华,于贵瑞.陆地生态系统碳-水耦合机制初探[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1):32-38.
[10]赵风华,王秋凤,王建林,等.小麦和玉米叶片光合-蒸腾日变化耦合机理[J].生态学报,2011,31(24):7526-7532.
[11]刘柿良,马明东,潘远智,等.不同光环境对桤木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24(2):351-358.
[12]邵玺文,韩梅,韩忠明,等.水分供给量对黄芩生长与光合特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6,26(10):3214-3220.
[13]高丽,杨劼,刘瑞香.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中国沙棘雌雄株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及水分利用效率特征[J].生态学报,2009,29(11):6025-6034.
[14]刘建锋,赵秀莲,江泽平.不同年龄沙地柏生理生态特性差异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26(3):17-20.
[15]刘慧民,马艳丽,王柏臣,等.两种绣线菊耐弱光能力的光合适应性[J].生态学报,2012,32(23):7519-7531.
[16]叶子飘,于强.植物气孔导度的机理模型[J].植物生态学报,2009,33(4):772-782.
[17]赵平,饶兴权,马玲,等.马占相思林冠层气孔导度对环境驱动因子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7):1149-1156.
[18]韩瑞锋,李建明,胡晓辉,等.甜瓜幼苗叶片光合变化特性[J].生态学报,2012,32(5):1471-1480.
[19]邵玺文,韩梅,韩忠明,等.不同生境条件下黄芩光合日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9,29(3):1470-1477.
[20]赵丹,李锋,宋英石,等.城市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下银杏光合日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2,25(6):6-9.
[21]靳甜甜,傅伯杰,刘国华,等.不同坡位沙棘光合日变化及其主要环境因子[J].生态学报,2011,31(7):1783-1793.
[22]韩永伟,王堃,张汝民,等.吉兰泰地区退化梭梭蒸腾生态生理学特性[J].草地学报,2002,10(1):40-44.
[23]于贵瑞,庄杰,胡中民,等.植物蒸腾作用的生理生态学基础∥于贵瑞,王秋凤.植物光合、蒸腾与水分利用的生理生态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19-122.[24]高春娟,夏晓剑,师恺,等.植物气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及其调控防御机制[J].植物生理学报,2012,48(1):19-28.
[25]苏培玺,赵爱芬,张立新,等.荒漠植物梭梭和沙拐枣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及水分利用效率特征[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1):11-17.
[26]李清河,刘建锋,张景波,等.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8种沙生灌木生长季末期的光合生理特性[J].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1):2318-2323.
[27]司建华,常宗强,苏永红,等.胡杨叶片气孔导度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J].西北植物学报,2008,28(1):125-130.
[28]许大全.光合作用“午睡”现象的生态、生理与生化[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0,26(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