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田宏印.黄芪化学研究及其有效成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45(1):75-76. [3]云秦川.中药黄芪的药理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04(6):33-34. [4]张贵友.植物染色体常规压片技术及核型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李懋学,张赞平.作物染色体及其研究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6]李懋学.染色体的次缢痕、核仁组成区和随体[J].生物学通报,1985(7):12-14. [7]周友泉,王厚照.Photoshop在染色体参数测量中的应用[J].江西医学检验,2003(1):24-26. [8]杨大翔.用Adobe Photoshop.5 进行核型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05(3):44-46. [9]乔有名,李宏华,朱松涛.黄芪和甘草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分析[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1,31(3):14-15. [10]燕玲,宛涛,张众,等.膜荚黄芪的与蒙古黄芪植物学特征分析[J].内蒙古农牧大学学报,2001,22(4):71-77. [11]李国泰.黄芪染色体核型分析[J].中国林福特产,2004,8(4):3-4. [12]吴松权,王立平,孙丽娜,等.黄芪染色体核型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5):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