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余诞年.番茄遗传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 罗素兰,田嘉珺,长孙东亭.番茄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4):314-318. [3] 王理.番茄高效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及遗传转化初探[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2. [4] 孙同虎,孙秀玲,薄鹏飞,等.番茄高效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4(24):6467-6467. [5] 尹明安,郭立,刘华伟,等.番茄ZF遗传转化再生体系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5):2730. [6] 李铁松,王关林.番茄外植体诱导直接分化不定芽建立高频再生系统[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2):178-182. [7] 梁美霞.番茄子叶和下胚轴离体再生体系建立[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6):47-50. [8] 蒋艳萍.建立番茄转基因离体培养体系的研究[D].昆明:广西大学,2003. [9] 叶志彪,李汉霞.番茄子叶离体培养与再生成株[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4,13(3):291-295. [10] 何秀霞,陆一鸣.番茄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8(1):30-33. [11] 邹爱兰.桃 ACC合成酶基因的分离及桃,番茄离体转化体系的建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12] 孙丽萍.番茄果实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和番茄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5. [13] 曾培洋,杨宗岐,陈集双.番茄下胚轴和子叶离体诱导成株的激素调控[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341-3342. [14] 石丽.农杆菌介导 CBF 1基因番茄遗传转化体系初探[D].青岛:青岛农业大学,2009. [15] 马杰,邱栋梁.番茄组培再生体系优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8):185-189. [16] 裴丽华,李美琴,刘永光,等.不同基因型番茄高效组培再生体系的建立[J].北方园艺,2013(3):119-121. [17] 张玉英,韦正乙,王云鹏,等.番茄叶片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J].吉林农业科学,2014,39(2):78-82,86. [18] 刘炜炜,秦荣,张伟,等.加工番茄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6):155-160. [19] 苏彩霞,霍秀文,墵庆海,等.番茄子叶,下胚轴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4):91-95. [20] 张录霞,郝青南,马超,等.加工番茄遗传转化再生体系的建立[J].西北农业学报,2008,17(3):236-241. [21] 彭细桥.番茄高效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与番茄 COI 1同源基因的转化[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5. [22] 许云飞,张赵男,侯雨辰,等.‘黑珍珠’番茄植株再生体系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0):144-149.